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开创煤经合成气制烯烃新捷径,这位女科学家讲

来源:煤炭转化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7-2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催化剂从实验室的几百毫克放大到吨级,并完成了千吨级工业性试验,可以说这速度是非常快的。”潘秀莲说,这得益于基础与应用研究团队强强联合,与企业产研融合、协同攻关的

“催化剂从实验室的几百毫克放大到吨级,并完成了千吨级工业性试验,可以说这速度是非常快的。”潘秀莲说,这得益于基础与应用研究团队强强联合,与企业产研融合、协同攻关的合作模式。

在合成气催化转化研究中,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包信和院士和潘秀莲研究员领导的团队摒弃了煤化工领域延用90多年的费托合成技术路线,利用纳米限域催化新概念,创立OXZEO催化剂和催化体系,实现了煤经合成气直接转化制低碳烯烃等高值化学品,低碳烯烃选择性超过了80%。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科研人员开创了一条新路径。这项“合成气直接转化制低碳烯烃” OXZEO?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于2016年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上,并作为重要成果之一获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以烯烃为原料生产的物品,比如塑料杯、保鲜膜等。烯烃的传统生产技术依赖于石油资源,那么如何在节水的条件下用煤生产烯烃?

“最初我们过来看的时候,这里是一片空地,但企业非常支持,千吨级合成气直接转化制低碳烯烃工业试验装置很快拔地而起。”潘秀莲说。经过多方协力攻坚,2019年9月,单反应器一次投料成功。2020年9月完成全流程工业试验,性能指标超过了设计水平,低碳烯烃(乙烯、丙烯和丁烯)选择性达77.9%,验证了技术的先进性和可行性。从实验室发表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到完成千吨级全流程工业试验仅用了四年时间。

陕西榆林,千吨级煤经合成气直接制低碳烯烃工业试验装置。受访者供图

编辑 陈静 校对 李立军

合成气是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混合气,可由煤、天然气或生物质气化得到。“费托合成”过程是以合成气为原料,在催化剂和适当条件下合成液态的烃或碳氢化合物的工艺过程,曾被奉为煤化工领域的“圣经”。曾经,要想把煤转化为液体燃料和其他化学品,费托反应是不二选择。这一反应从原理上涉及一个水循环:由于煤气化得到的合成气中氢气浓度较低,要用水与一氧化碳反应去制取更多氢气,同时会产生废水。最主要的是,经典费托合成中低碳烃(含二个到四个碳原子的碳氢化合物)的选择性最高仅为58%。

相关研究成果于2016年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上。这一突破性成果得到同行的高度评价和认可,被誉为“里程碑式新进展”和“开创煤制烯烃新捷径”,入选2016 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并作为重要内容之一,获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这样,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决定了中间体的种类及生成的速率,分子筛孔道大小、结构及其环境性质决定了最终得到什么产物。按照设想,大孔道里可以得到较大分子的产品,比如汽油;小孔道里可以得到较小分子的产品,比如乙烯、丙烯。因此,通过调变氧化物和分子筛及两者之间的匹配耦合,就有可能实现产品组成的调控,合成气制烯烃的体系也将由此拓展到制芳烃、制汽油等领域。这一成果如能成功实现工业化,将给我国的煤化工领域带来新的革命性影响。

“走进中国科学院·记者行——‘科技双碳'服务经济主战场榆林段活动”近日举行。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潘秀莲讲述了这段“十年磨一剑”的科研过程和最新进展。

如何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快速走向应用开发?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包信和院士和潘秀莲领导的基础研究团队和刘中民院士领导的应用研究团队展开合作,组建技术攻关小组,并与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进行合作。

从基础研究取得突破到完成千吨级全流程工业试验,只用了4年

根据国家自然资源部统计数据,目前我国煤炭探明可采储量超过2440亿吨,2021年我国原煤产量为40.7亿吨,随着探明量的不断增加,煤炭资源将会为我国未来100年的能源安全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在“双碳”背景下,如何将煤炭资源高效清洁转化为化学品,即尽可能少耗能、少耗水、低排放地实现煤炭转化,是当前能源和资源领域面临的重大需求和挑战。

十年磨一剑,合成气“一步”生产烯烃

这一成果的取得,用了近十年的时间。潘秀莲说,早在2007年,研究团队就提出了采用双功能耦合催化剂体系,探索合成气直接转化制烯烃的构想。让科研人员意想不到的是,这条路却是无比的艰辛和漫长。但是团队没有放弃,他们另辟蹊径,将控制反应活性和产物选择性的两类催化活性中心分开并保持一定距离,从而形成了一种复合的双功能催化剂体系,实现了高活性和高选择性的“双赢”。

文章来源:《煤炭转化》 网址: http://www.mtzhzzs.cn/zonghexinwen/2022/0729/1201.html



上一篇:甘肃白银平川区所有高、中风险区均已解除
下一篇:煤制甲醇成功上线销售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新

煤炭转化投稿 | 煤炭转化编辑部| 煤炭转化版面费 | 煤炭转化论文发表 | 煤炭转化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煤炭转化》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